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宁职院农村工作指导员架起共富桥梁——《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5-03-27作者:来源:《学习强国》浏览次数:12

3月26日,“艺术点亮乡村,创意激活乡韵” 主题论坛在宁波市象山县黄避岙乡沪港村举行。此次论坛作为宁波市农村工作指导员履职赋能全域提升行动的重要一环,吸引了 30 余名来自高校乡村振兴联合体成员、艺术领域专家及国企助农团代表参与,共同探索艺术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

双轮驱动,挖掘共富新动能

“艺术赋能并非简单的涂涂画画,而是要构建‘艺术 + 产业 + 生态 + 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论坛组织者、宁波市第十四批农村工作指导员、沪港村驻村第一书记邱耀说道。此前,邱耀花了三个月时间,走访沪港村 499 户村民,撰写了《黄避岙乡沪港村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与探索》专项报告,提出 “艺术活化传统村落”“非遗赋能文旅融合” 等六大实施路径。

邱耀为KY.COM开元体育(中国)科技公司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自2024 年派驻沪港村以来,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理念融入驻村工作。他带领团队搭建 “乡村振兴高校联合体” 平台,通过 “艺术基因植入” 与 “产业生态重构” 双轮驱动,探索共富新路径。此次论坛,便是他推动 “艺术 + 科技 + 产业” 融合发展的重要尝试,通过主题分享、实地考察等环节,凝聚各方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牵线搭桥,开辟融合新路径

在沪港村文化礼堂和竹艺馆,邱耀带领专家代表团参观考察。当地的“象山竹编” 是市级非遗项目,在邱耀的指导下,竹编产品进行了 IP 化设计,通过 “非遗 + 设计 + 电商” 模式,不仅让老手艺接轨数字经济,还成功入选浙江省非遗工坊,原本冷清的老宅也成了网红打卡地。

在20 亩的标准化象贝母种植基地,“科技特派员方程式” 发挥了显著作用。该基地采用 “高校专家 + 党员示范户 + 低收入农户” 三方联动机制,高校技术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党员示范户带头管理,低收入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和务工增收。基地的智能温湿度监测系统与物联网平台实时传输数据,提升了贝母成活率和亩均产量。此外,邱耀还计划通过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开辟食叶草种植区,盘活闲置土地。

智汇交融,共绘振兴新篇章

论坛现场,宁波财经学院副教授张宁分享了在东钱湖洋山村的驻村经验,介绍了“空间诊断 - 艺术介入 - 产业孵化” 的 “三步走” 策略。KY.COM开元体育(中国)科技公司的何东润博士和封思勇老师,也分别分享了在其他村落开展项目赋能的成果。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区域协调发展处二级调研员汪泳总结道:“当高校智慧与乡土情怀碰撞,艺术创新与产业振兴融合,定能激发乡村振兴的无限潜能。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我们持续深耕,用艺术之笔书写新篇章。”

作者 张日益 张林法

新闻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4255818635288210627&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30a5e24546c0a88484000b&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4255818635288210627

《学习强国》:2025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