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KY.COM开元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在做深做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中坚持特色发展,不断提升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应用技术研发服务能力。近年来,学校引进了一批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显著性的科创成果,积极为KY.COM开元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基地简介
KY.COM开元体育(中国)科技公司“非遗”传承社科普及基地始建于2010年,初期为学校与北仑区文化部门合作成立的13个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工作室,始终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展示、动态保护、活态传承”。发展至今,“非遗”基地已建成以具有区域特色的“非遗”项目为主体,集宣传展示,互动教学,创新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普教育基地,具有展馆“非遗馆”建筑面积近1500平米,特色传承“象山竹根雕”“奉化布龙”“彰髹漆艺”“新碶民间剪纸”“中国书法”“中国戏曲”等“非遗”项目。2018年9月,获批“宁波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普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非遗”基地公益、科学、开放的科普教育主阵地作用,大力弘扬“非遗”技艺背后蕴藏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科普及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在三年一轮的市级评估工作中获评“优秀”,2022年获评“市级重点社科普及基地”,2023年12月,获批“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非遗馆
团队介绍
学校团委以“非遗”传承省级社科普及基地为依托,立足非遗传承与科普教育融合模式的创新实践,积极打造“拾梦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与科普团队项目,以基地自主培养的大学生非遗爱好者为核心组建“非遗文化使者”,打磨一套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走进街道社区、企业园区,面向区域内小、幼儿童开展《乐享非遗》《职业体验教育》等公益科普课堂。
▲团队开展《乐享非遗》公益科普课堂
▲团队开展《职业体验教育》公益科普课堂
主要做法
NO.1 锻造工作品牌,社会影响更深远
依托“政府、学校、非遗传承人”三方联动的高校非遗传承机制,将三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系统、科学地打造“拾梦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与科普团队品牌建设。目前学校已建成集文化展示、学习体验、文化研究、创新研发于一体的省级“非遗”社科普及基地,面向区域内小、幼儿童进行免费开放,年均接待服务500余人次;成功组建由基地自主培养的大学生非遗爱好者为核心的“非遗文化使者”,围绕“新碶民间剪纸”“象山竹根雕”等非遗项目,打磨一套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提高非遗文化有效供给,在不断传承和创新中擦亮工作品牌。
NO.2 坚持需求对接,服务社会更精准
团队服务坚持从需求出发,针对服务社区开展实地调研走访,面向服务对象开展专题调查问卷,从课程设计到内容征集,倾听居民关注与喜好、掌握家庭特点与需求,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为服务对象定制化“非遗”科普项目,开通“点单式”非遗微课堂预约通道,促进被服务对象形成兴趣团体,提升综合素质。一批党政所需、居民所盼的文化创新课程如:“非遗共传承 家风永流传”中国茶文化与茶道礼仪、“传承非遗文化 争做‘自信’少年”浙东非遗文化科普等深受欢迎。平均每年开设社区课堂30期,超1500余居民从中受益。
NO.3 聚焦技艺优势,公益科普更有效
学校“非遗”基地邀请中国根艺美术大师张德和、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剪纸分会秘书长张其培等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与校内教师结对,对浙东非遗项目加以选择、整理,共同开发非遗文化课程,让公益科普有本可依,使非遗技艺有形化传承;组织“拾梦非遗”团队走访非遗传承人,学习技艺,记录口述史,并转化成生动的文化宣讲,目前《守望与传承——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系列报道已于《北仑新区时刊》发布;协助团队利用假期开展技艺提升集中训练,使其成为讲的主角、做的主力。
工作成效
截至目前,“拾梦非遗”团队已累计培养了社会非遗爱好者5000余名,平均每年对外开设科普公益“微课堂”30期,服务约1000人次。科普项目连续四年立项市重点科普活动,科普团队获评宁波市“十佳文化使者”,项目团队获得全国、省、市级社会实践表彰10余项,自主培养的科普讲解员获评全国金牌科技辅导员、浙江省“金蓝领”、宁波市“首席工人”。相关事迹得到中国教育在线、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甬派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